稀缺性、管窺與教育 文:鄧家豪

稀缺性

稀缺性(Scarcity)乃經濟學的基本概念,指資源有限,故無法滿足人類無限的慾望(Wants)。不論任何人都面對稀缺性的問題,也必須因此而作不同選擇取捨。

舉例:學生希望溫習,練習樂器和兼職。時間是稀缺的,當學生選擇兼職,就必須放棄溫習和練習樂器。若學生認為溫習的價值比練習樂器高,則溫習為因應兼職所放棄的最高價值選項(Highest-valued Option Forgone),兼職的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便是溫習。

以上例子正是筆者認識,一位較為清貧的學生的實況,他放學後選擇擔任兼職外送員,放棄溫習和練習結他。細問之下,發現即使他不選擇兼職,個人生活及家庭財政並不受影響。那麼他為何放棄對學業更重要的溫習時間和自己享受的音樂時光?

從心理學看稀缺性

Sendhil Mullainathan(經濟學家) 及 Eldar Shafir (心理學家)合著的《稀缺》(Scarcity: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)從行為心理學角度探討稀缺性這個經典經濟概念,提出稀缺對人帶來深遠心理影響,引人深思。

書中提及一個有關兒童辨別硬幣大小的經典心理學實驗( Bruner and Goodman,1947),實驗人員要求分別來自富裕家庭和貧窮家庭的兒童估計硬幣大小,由於硬幣更能吸引貧窮兒童注意力,令他們比富裕兒童偏向高估硬幣尺寸。稀缺性潛移默化人如何認知及看待世界,甚至扭曲人對事物的觀感。

那位家境清寒的學生物質生活比較匱乏,把金錢「放大」。而情況最壞的是由於思維模式改變,他的注意力被金錢過度吸引,導致管窺(Tunneling),失去綜觀全局,作出更佳人生選擇的能力。

管窺

因應稀缺,人會投放更多注意力去應付該情況。例如當學生發覺數學科成績較差,花更多時間完成數學作業,更注意數學測驗與考試的表現。當某人的注意力被某種稀缺性深深吸引,視該稀缺的事物非常重要,即進入稀缺心態(Scarcity Mindset),當這種心態失去平衡,乃至令人無法顧及其他事物,甚至忽略稀缺事物以外之事,則陷入所謂「管窺」。情況就如同一個人從一根管子看世界,所看自然不全面,視野異常狹隘。

學生放棄普遍人認為對前途更為重要的學業和志趣,選擇運用稀缺的時間兼職,此「缺乏遠見」往往源於經常處於「匱乏」的狀態,思維乃至行為已因為注意力被過度吸引,導致管窺。師長此時應該協助學生移開「管子」,引領他從更廣的角度觀察及規劃學業乃至生活。然而,稀缺尤其是嚴重稀缺的情況繼續存在,人的注意力依然容易被深深吸引,即使短暫抽離,一樣有機會重新陷入管窺。解鈴還須繫鈴人,要逃離管窺陷阱,還是要好好規劃資源,使稀缺之物不至於太過匱乏。

管窺無處不在

人不只在金錢匱乏時陷入管窺,因為不同事物持續匱乏而引發管窺的情況比比皆是。有些學生過度投放精力或心思於遊戲、網路社交或某些不良嗜好,可能因為欠缺放鬆時間、人際關係薄弱或缺乏實現理想的機會。

當發現學生因為某物的匱乏誘發管窺,教育工作者應嘗試了解學生匱乏之物為何,直擊要點,幫助其重新規劃資源、時間和心力。學生能釜底抽薪,舒緩「稀缺」的狀態,方可脫離管窺困境,重新看清更廣更亮麗的生命藍圖。

文:鄧家豪

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(HKAEEP)創會會長;慈善機構童理心(Kidpathy)創辦人;教育倡行(Edution Network)董事;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;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(EdD)。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,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。

最新文章